7篇PNAS都中文署名!张启发院士倡导这种“硬核”操作
时间:2021-08-06 21:52:34来源:Lwgzc手游网作者:佚名我要评论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使用手机 二维码应用 扫描右侧二维码,您可以
1. 在手机上细细品读~
2. 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自2015年起,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7篇论文都带有中文署名!这样的硬核操作,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带领的研究组。
该研究组最近一篇同样操作的论文在PNAS上发表后引发关注,因为这样的署名方式对于国内课题组来说并不常见。
张启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有时看到自己姓名的拼音中姓和名被倒置,“总觉得有点委屈”,也为了避免只使用汉语拼音而产生误会,于是加上了中文署名。
张启发告诉记者,他是在偶然尝试中发现带上中文署名也可以顺利发表论文的。而《中国科学报》从PNAS处了解到,“从2009年开始PNAS就已为作者提供这种选择。希望自己的名字以非拉丁字符出现的作者可以使用这个选项。”
这样的做法能否成为惯例?《中国科学报》还就此采访了《中国物理快报》(CPL)、美国物理学会(APS)和《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的相关人员。
姓和名被倒置,总觉得“有点委屈”
《中国科学报》:最近有人发现,您发表在PNAS上的论文从2015年开始,每次都带上了中文署名。您还记得第一次用中文署名是在什么时候?
张启发:最近很多人问我这个事情。我看了一下,第一次用中文署名是发表在Plant Physiology上的一篇论文,那是在2011年。PNAS的第一次发生在2015年。我试过两个期刊,论文都发出去了。
《中国科学报》:为什么在英文署名后面附上中文署名?
张启发:那次我在PNAS上发的一篇文章即将刊出,突然感觉到中国人发文章的时候搞得连姓名都认不出来,identity不是特别好。联想到有时候看到自己姓名的拼音还被倒置,按西方的方式姓在后、名在前,总觉得有点委屈。
多少年来,在会见外国人的场合,我的自我介绍常常是:My name is Zhang Qifa。发文章署名放上汉字,至少觉得表达了某种意愿,我就打了个括号把中文姓名加进去了。
而且希望让读者知道,一模一样的汉语拼音可能是三个字完全不同的姓名,加上汉字也可避免产生误会。其实就是这样不经意间地用了中文署名,然后PNAS直接这样发出来了,没有把我的(中文)名字去掉。
我就觉得挺有意思。我们就知道了,原来PNAS的电脑体系和排版软件可以接纳我们的汉字。
后来有次发表论文,我想,将全部作者中文署名都放上试试看?后来都这样登出来了。
以后有机会时试一下,扩大杂志的范围
《中国科学报》:PNAS的编辑有没有和您交流过中文署名的事情?
张启发:没有。我这样署名,他们就这样发出来了。他们没有提不同意见。
《中国科学报》:您觉得PNAS为什么能直接采用了中文署名?
张启发:兼容并蓄吧,这个是对的。用中文署名没有什么不好,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尊重。
《中国科学报》:您有没有投稿给Nature和Science等系列期刊时尝试署中文名?
张启发:还没有,我也没有看见其他作者用中文署名。你这提醒我了,我今天中午还在说,我有一篇很短的文章可能最近会发在Nature Review Genetics上。我打算在我的名字后面再打个括号,加个汉字,看看他怎么反应。
以后有机会时试一下,扩大杂志的范围,看他们会不会用中文署名。
用中文署名的做法尚不普遍
《中国科学报》:如果只用汉字,不用拼音署名,这样的做法可取吗?
张启发:也不好。如果只用汉字,外国编辑和读者就不知道谁是谁了,所以这样不行。我觉得汉字和拼音都标上比较好。
《中国科学报》:我看到跟您一起署名的其他作者,有的带了中文姓名,有的没带中文。
张启发:是的,因为这是一个不经意间做的事情,没有想太多。另外PNAS长期以来有一个硬性规定,就是每篇论文不能超过6页,所以有时候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下删。有时候加中文名字可能会多占空间。
最多的一次把所有人的名字都带上了汉字。有时候跟国际合作的文章,我也把我们中国作者的名字带上汉字,PNAS都照发出来了。
《中国科学报》:就您所知,其他中国作者有没有用中文署名的情况呢?
张启发:其他人好像没有见过,我不敢说一定没有。
《中国科学报》:除了署中文名,您是否了解其他国家作者用本国文字署名?
张启发:西方的人用字母文字,大概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例如,法国人、德国人、西班牙人,都不存在这个问题。虽然他们有些字母在写法上面与英文字母不一样,但是排版上肯定没问题。
但咱们的中文完全变了,完全不一样。此外,日本人、韩国人的名字如果要做到很好的identity,也得使用汉字。但是我没有发现他们这么做。
“我倡导中文署名”
《中国科学报》:您怎么看待用本国文字署名的做法?
张启发:我感觉,好!
以后我们应该推广。汉语拼音看起来一模一样,汉字却可能完全不同,有时候就搞不清楚谁是谁,放上汉字的话的确是会很有帮助。
所以我愿意倡导这个事,尤其是咱们在国内办的一些英文刊物,应该打个括号把姓名汉字加进去,我觉得很有必要。少很多误会。
《中国科学报》:您觉得中国作者给英文期刊投稿都应该带上中文名吗?
张启发:这个先不倡导。我觉得可以先从国内办的英文期刊开始倡导,应该可以提个要求,带上中文署名。
关于英文论文带上中文署名一事,《中国科学报》还同步采访了国内外一些学术期刊。看看他们怎么说。
《中国物理快报》:创刊之初就有硬性要求
作为中国物理学会(CPS)的旗舰杂志,《中国物理快报》(CPL)从1984年创刊起就有这样一个传统,要求所有中国作者都必须在姓名拼音后面加上中文。
“我们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拼音的重名率太高。”《中国物理快报》编辑部翟振博士解释,“论文作者姓名是很重要的信息,因此从信息的完备性、作者的区分度、检索的便利性各个角度来说,都是更有利的。”
不过,近年来编辑部收到了一些作者建议。他们认为,国内的英文期刊在写作习惯上应该向国际期刊靠拢。因此建议,不要对中国作者的署名方式进行硬性规定,而是让作者自己选择,是否要加上中文名字。
翟振说,最近编辑部回应了作者的这一建议,已经取消了过去必须有中文署名的要求,改由作者自主选择。
“但无论从编辑部还是我个人的角度,都希望作者能提供更全面的名字信息。”翟振认为,中文署名与杂志的国际化并不相悖。
目前张启发论文的中文署名仅出现在PDF文件中,PNAS网页上并未标识。《中国物理快报》也是这样的显示方式。
对此,翟振解释,网页上没有显示中文并不是由于技术上不能解决,可能只是一种习惯。他说,以后可以考虑在《中国物理快报》的网络版也显示中文名字,这样更方便。
美国物理学会:用本国文字署名的“试验”
2007年12月7日,美国物理学会(APS)总编Gene D. Sprouse对所属期刊发出了一则“有趣”的消息——《Which Wei Wang?》
Gene说,APS期刊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科学家的论文,对于不能用拉丁文表达名字的作者,他们署名的名字必须是音译的,但这种对应并不是唯一的。王伟,王薇,王维,王蔚,汪卫,汪玮,汪威和汪巍,所有拼音都是“Wei Wang”。
显然,APS期刊受其困扰。所以,Gene决定,APS编辑部将允许一些作者把他们的母语名字加在音译名称之后。Gene还说,以这种方式署名是一个试验,最初是为中国、日本和韩国的作者提供的。随着经验的积累,编辑部或许可以将这个机会扩大到其他语言。
当时,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良尧看到这则消息,还在科学网博客进行了评论。他提到,“频繁发生英译重名的困扰,不要说是国外的读者,就是本国读者也常难识别这些重名的作者究竟是谁,搞错论文的作者,张冠李戴,甚至籍此弄虚作假的事时有发生。”
因此,他很赞同APS的这一做法。“这很可能是母语非英语,或是亚裔作者发表论文时的一桩小事情,却引起主编如此重视,还涉及到修改期刊的风格和规则。这种严谨和促进学术进步的学风值得我国许多期刊和学者学习。”
从那之后,APS所属各类期刊对作者的投稿信息中专门增加了一条“中文、日文和韩文作者姓名格式”说明,中国、日本或韩国作者可以在其英文姓名的旁边显示自己的母语姓名。
《细胞研究》:身份识别码应运而生
《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编辑部主任程磊在接受《中国科学报》受访时指出,“国际上的英文期刊作者署名一般只标注字母,中、日、韩作者姓名也只以音标形式标注,汉字、假名等字符很少看到。”
程磊说,“署名标注中文并不是普遍做法,恐怕也很难成为国际惯例。”
程磊解释说,由于中、日、韩作者姓名存在音标形式重复的情况,确实给读者检索造成一定的麻烦。针对这种情况,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应运而生(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ORCID)。“现在大多数出版商都要求所有与其出版物相关的研究人员使用ORCID ID,它就像作者的身份证一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增加中文署名似乎不是很有必要。”
但程磊也表示,如果作者有这个意愿,期刊也不反对,是可以增加中文署名的。
(原标题 7篇PNAS论文都带中文署名!张启发院士倡导这种“硬核”操作)(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该研究组最近一篇同样操作的论文在PNAS上发表后引发关注,因为这样的署名方式对于国内课题组来说并不常见。
张启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有时看到自己姓名的拼音中姓和名被倒置,“总觉得有点委屈”,也为了避免只使用汉语拼音而产生误会,于是加上了中文署名。
张启发告诉记者,他是在偶然尝试中发现带上中文署名也可以顺利发表论文的。而《中国科学报》从PNAS处了解到,“从2009年开始PNAS就已为作者提供这种选择。希望自己的名字以非拉丁字符出现的作者可以使用这个选项。”
这样的做法能否成为惯例?《中国科学报》还就此采访了《中国物理快报》(CPL)、美国物理学会(APS)和《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的相关人员。
![今年2月5日,张启发课题组在线发表于PNAS的文章](http://img.lwgzc.com/d/newimages/202312/01/563.png)
今年2月5日,张启发课题组在线发表于PNAS的文章
姓和名被倒置,总觉得“有点委屈”
《中国科学报》:最近有人发现,您发表在PNAS上的论文从2015年开始,每次都带上了中文署名。您还记得第一次用中文署名是在什么时候?
张启发:最近很多人问我这个事情。我看了一下,第一次用中文署名是发表在Plant Physiology上的一篇论文,那是在2011年。PNAS的第一次发生在2015年。我试过两个期刊,论文都发出去了。
![2011年发在Plant Physiology上的论文,张启发供图](http://img.lwgzc.com/d/newimages/202312/01/568.png)
2011年发在Plant Physiology上的论文,张启发供图
![2015年第一次在PNAS论文中用中文名,张启发供图](http://img.lwgzc.com/d/newimages/202312/01/570.png)
2015年第一次在PNAS论文中用中文名,张启发供图
《中国科学报》:为什么在英文署名后面附上中文署名?
张启发:那次我在PNAS上发的一篇文章即将刊出,突然感觉到中国人发文章的时候搞得连姓名都认不出来,identity不是特别好。联想到有时候看到自己姓名的拼音还被倒置,按西方的方式姓在后、名在前,总觉得有点委屈。
多少年来,在会见外国人的场合,我的自我介绍常常是:My name is Zhang Qifa。发文章署名放上汉字,至少觉得表达了某种意愿,我就打了个括号把中文姓名加进去了。
而且希望让读者知道,一模一样的汉语拼音可能是三个字完全不同的姓名,加上汉字也可避免产生误会。其实就是这样不经意间地用了中文署名,然后PNAS直接这样发出来了,没有把我的(中文)名字去掉。
我就觉得挺有意思。我们就知道了,原来PNAS的电脑体系和排版软件可以接纳我们的汉字。
后来有次发表论文,我想,将全部作者中文署名都放上试试看?后来都这样登出来了。
以后有机会时试一下,扩大杂志的范围
《中国科学报》:PNAS的编辑有没有和您交流过中文署名的事情?
张启发:没有。我这样署名,他们就这样发出来了。他们没有提不同意见。
《中国科学报》:您觉得PNAS为什么能直接采用了中文署名?
张启发:兼容并蓄吧,这个是对的。用中文署名没有什么不好,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尊重。
《中国科学报》:您有没有投稿给Nature和Science等系列期刊时尝试署中文名?
张启发:还没有,我也没有看见其他作者用中文署名。你这提醒我了,我今天中午还在说,我有一篇很短的文章可能最近会发在Nature Review Genetics上。我打算在我的名字后面再打个括号,加个汉字,看看他怎么反应。
以后有机会时试一下,扩大杂志的范围,看他们会不会用中文署名。
用中文署名的做法尚不普遍
《中国科学报》:如果只用汉字,不用拼音署名,这样的做法可取吗?
张启发:也不好。如果只用汉字,外国编辑和读者就不知道谁是谁了,所以这样不行。我觉得汉字和拼音都标上比较好。
《中国科学报》:我看到跟您一起署名的其他作者,有的带了中文姓名,有的没带中文。
张启发:是的,因为这是一个不经意间做的事情,没有想太多。另外PNAS长期以来有一个硬性规定,就是每篇论文不能超过6页,所以有时候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下删。有时候加中文名字可能会多占空间。
最多的一次把所有人的名字都带上了汉字。有时候跟国际合作的文章,我也把我们中国作者的名字带上汉字,PNAS都照发出来了。
《中国科学报》:就您所知,其他中国作者有没有用中文署名的情况呢?
张启发:其他人好像没有见过,我不敢说一定没有。
《中国科学报》:除了署中文名,您是否了解其他国家作者用本国文字署名?
张启发:西方的人用字母文字,大概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例如,法国人、德国人、西班牙人,都不存在这个问题。虽然他们有些字母在写法上面与英文字母不一样,但是排版上肯定没问题。
但咱们的中文完全变了,完全不一样。此外,日本人、韩国人的名字如果要做到很好的identity,也得使用汉字。但是我没有发现他们这么做。
“我倡导中文署名”
《中国科学报》:您怎么看待用本国文字署名的做法?
张启发:我感觉,好!
以后我们应该推广。汉语拼音看起来一模一样,汉字却可能完全不同,有时候就搞不清楚谁是谁,放上汉字的话的确是会很有帮助。
所以我愿意倡导这个事,尤其是咱们在国内办的一些英文刊物,应该打个括号把姓名汉字加进去,我觉得很有必要。少很多误会。
《中国科学报》:您觉得中国作者给英文期刊投稿都应该带上中文名吗?
张启发:这个先不倡导。我觉得可以先从国内办的英文期刊开始倡导,应该可以提个要求,带上中文署名。
关于英文论文带上中文署名一事,《中国科学报》还同步采访了国内外一些学术期刊。看看他们怎么说。
《中国物理快报》:创刊之初就有硬性要求
作为中国物理学会(CPS)的旗舰杂志,《中国物理快报》(CPL)从1984年创刊起就有这样一个传统,要求所有中国作者都必须在姓名拼音后面加上中文。
“我们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拼音的重名率太高。”《中国物理快报》编辑部翟振博士解释,“论文作者姓名是很重要的信息,因此从信息的完备性、作者的区分度、检索的便利性各个角度来说,都是更有利的。”
不过,近年来编辑部收到了一些作者建议。他们认为,国内的英文期刊在写作习惯上应该向国际期刊靠拢。因此建议,不要对中国作者的署名方式进行硬性规定,而是让作者自己选择,是否要加上中文名字。
翟振说,最近编辑部回应了作者的这一建议,已经取消了过去必须有中文署名的要求,改由作者自主选择。
“但无论从编辑部还是我个人的角度,都希望作者能提供更全面的名字信息。”翟振认为,中文署名与杂志的国际化并不相悖。
目前张启发论文的中文署名仅出现在PDF文件中,PNAS网页上并未标识。《中国物理快报》也是这样的显示方式。
对此,翟振解释,网页上没有显示中文并不是由于技术上不能解决,可能只是一种习惯。他说,以后可以考虑在《中国物理快报》的网络版也显示中文名字,这样更方便。
美国物理学会:用本国文字署名的“试验”
2007年12月7日,美国物理学会(APS)总编Gene D. Sprouse对所属期刊发出了一则“有趣”的消息——《Which Wei Wang?》
![美国物理学会对署名的要求 图源:美国物理学会官网](http://img.lwgzc.com/d/newimages/202312/01/654.png)
美国物理学会对署名的要求 图源:美国物理学会官网
Gene说,APS期刊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科学家的论文,对于不能用拉丁文表达名字的作者,他们署名的名字必须是音译的,但这种对应并不是唯一的。王伟,王薇,王维,王蔚,汪卫,汪玮,汪威和汪巍,所有拼音都是“Wei Wang”。
显然,APS期刊受其困扰。所以,Gene决定,APS编辑部将允许一些作者把他们的母语名字加在音译名称之后。Gene还说,以这种方式署名是一个试验,最初是为中国、日本和韩国的作者提供的。随着经验的积累,编辑部或许可以将这个机会扩大到其他语言。
当时,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良尧看到这则消息,还在科学网博客进行了评论。他提到,“频繁发生英译重名的困扰,不要说是国外的读者,就是本国读者也常难识别这些重名的作者究竟是谁,搞错论文的作者,张冠李戴,甚至籍此弄虚作假的事时有发生。”
因此,他很赞同APS的这一做法。“这很可能是母语非英语,或是亚裔作者发表论文时的一桩小事情,却引起主编如此重视,还涉及到修改期刊的风格和规则。这种严谨和促进学术进步的学风值得我国许多期刊和学者学习。”
从那之后,APS所属各类期刊对作者的投稿信息中专门增加了一条“中文、日文和韩文作者姓名格式”说明,中国、日本或韩国作者可以在其英文姓名的旁边显示自己的母语姓名。
《细胞研究》:身份识别码应运而生
《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编辑部主任程磊在接受《中国科学报》受访时指出,“国际上的英文期刊作者署名一般只标注字母,中、日、韩作者姓名也只以音标形式标注,汉字、假名等字符很少看到。”
程磊说,“署名标注中文并不是普遍做法,恐怕也很难成为国际惯例。”
程磊解释说,由于中、日、韩作者姓名存在音标形式重复的情况,确实给读者检索造成一定的麻烦。针对这种情况,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应运而生(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ORCID)。“现在大多数出版商都要求所有与其出版物相关的研究人员使用ORCID ID,它就像作者的身份证一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增加中文署名似乎不是很有必要。”
但程磊也表示,如果作者有这个意愿,期刊也不反对,是可以增加中文署名的。
(原标题 7篇PNAS论文都带中文署名!张启发院士倡导这种“硬核”操作)(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热门手游下载
天天绕圈圈游戏 1.2.5 安卓版
加查海关与咖啡游戏 1.1.0 安卓版
大吉普越野驾驶游戏 1.0.4 安卓版
沙盒星球建造游戏 1.5.0 安卓版
秘堡埃德兰Elderand游戏 1.3.8 安卓版
地铁跑酷暗红双旦版 3.5.0 安卓版
跨越奔跑大师游戏 0.1 安卓版
Robot Warfare手机版 0.4.1 安卓版
地铁跑酷playmods版 3.18.2 安卓版
我想成为影之强者游戏 1.11.1 官方版
gachalife2最新版 0.92 安卓版
航梦游戏编辑器最新版 1.0.6.8 安卓版
喵星人入侵者游戏 1.0 安卓版
地铁跑酷黑白水下城魔改版本 3.9.0 安卓版
相关文章
- wps2019怎么查重论文 三步轻松完成
- 美国期刊刊发论文指出花粉也可传播新冠病毒
- 商汤及联合实验室66篇论文入选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国际会议
- 被指论文有错,“两弹”元勋彭桓武怎么做
- 中疾控论文:广东首例疟疾新冠合并病例提示新冠或致疟疾复发
- 中疾控论文:福建一布氏菌疫情由生山羊奶引发,提示食源风险
- 《科学》杂志最新论文:新研究发现冠状病毒“致命弱点”
- 转基因被误解的那些事:会致癌?所谓小鼠肿瘤论文为何被撤稿
- 暗访“论文工厂”:代发1-2分SCI收7万,写手有老教授
- “九章”作者陆朝阳、潘建伟回复涂传诒等若干网络评论文章
- 蓝闽波:中国论文专利数居世界前列,科学仪器却“卡脖子”
- 中国科技期刊多而不强?委员建议:争取国内外优秀论文首发权
热门文章
- 1 小米手环充电没反应怎么办 小米手环无法充电解决方法
- 2 20余科学家发文称新冠病毒不可能是人为制造,专访第一作者
- 3 深圳灵明光子发布自主研发3D传感芯片,初步具备量产能力
- 4 万乘基因发布高通量单细胞测序仪,打破海外垄断国内市场现状
- 5 中国科学家提出一种新型固态原子钟方案,更适于实际应用
- 6 中国首个原创抗体偶联药物“出海”:交易额创纪录26亿美元
- 7 小米手环2闹钟怎么关闭 闹钟每隔10分钟就响一次解决方法
- 8 为何飞了这么久才到?落火之后做什么?设计师揭秘天问一号
- 9 这家上海机器人公司凭啥拿下丰田大单?背后有40年研发基因
- 10 科技部等多部门: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热门手游推荐
换一批
- 1
芭比公主宠物城堡游戏 1.9 安卓版
- 2
死神之影2游戏 0.42.0 安卓版
- 3
地铁跑酷忘忧10.0原神启动 安卓版
- 4
跨越奔跑大师游戏 0.1 安卓版
- 5
挂机小铁匠游戏 122 安卓版
- 6
咸鱼大翻身游戏 1.18397 安卓版
- 7
灵魂潮汐手游 0.45.3 安卓版
- 8
烤鱼大师小游戏 1.0.0 手机版
- 9
旋转陀螺多人对战游戏 1.3.1 安卓版
- 10
Escapist游戏 1.1 安卓版
- 1
开心消消乐赚钱版下载
- 2
Minecraft我的世界基岩版正版免费下载
- 3
暴力沙盒仇恨最新版2023
- 4
疯狂扯丝袜
- 5
黑暗密语2内置作弊菜单 1.0.0 安卓版
- 6
爆笑虫子大冒险内购版
- 7
姚记捕鱼
- 8
秘密邻居中文版
- 9
班班幼儿园手机版
- 10
千炮狂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