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青年学者共话国内科研环境,后疫情时代又有哪些变化?
时间:2021-08-06 21:54:42来源:Lwgzc手游网作者:佚名我要评论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使用手机 二维码应用 扫描右侧二维码,您可以
1. 在手机上细细品读~
2. 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年轻的科学家留学回国后对国内的科研环境有何感受?他们有一些什么样的期待?这场影响深刻的疫情对他们的科学交流和科研工作又带来哪些改变?在6月2日下午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青年峰会的圆桌讨论环节,来自各领域的数位青年学者就这些问题畅所欲言。
讨论嘉宾包括科技部外国专家服务司副司长李昕,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科室副主任王伟,西湖未来智造创始人、西湖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浙江省3D微纳加工与表征重点实验室周南嘉,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后郑雷,上海大学理学院纳米中心副教授Maitarad Phornphimon。
周南嘉认为,国内的学生对完全创新性、无人区的事情还有一些困难,大家可能还是更在乎工作多少时间能做完,能不能发文章,能不能毕业,都是一些眼前的事情,没有看到远。他希望自己,以及自己所在的西湖大学能在这些方面带来一些改变。
飞机被取消的郑雷无法抵达论坛现场,视频另一端的他认为,后疫情时代科研交流更为便利,自己显然已经证明了一点。但他同时提到,线下交流仍能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而利用网课等方式进行线上教育也存在着一定弊端。
作为科技管理人员,李昕在现场则谈到,确实大家都觉得科研和教学在疫情前后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监测了一些数据,疫情期间国际交流合作也没有停,各种各样的会议、合作研究,特别是在生物医药领域反而是加强了。”他同时强调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也就是开放获取,预计论文将来有一个爆发性的增长。
国内外科研环境有何差异?
上述学者都有着海外留学背景,时间或长或短,将科研战场扎根于国内之后,他们对国内外科研环境的差异也都有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王伟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其余2008年-2010年间在美国做了3年博士后,回国至今已有十余年。“问到国内外科研环境上的差别,我直观只能感受到我自己这个比较小领域的差别。”
他提到两方面差别。第一个是物的差别,“就是我们做科研的材料,比如仪器、试剂和动物,我们做医学研究中必然会用到动物,动物有制作的速度和标准。”他认为,和美国相比,最近十几年以来我们生物进展非常大,但是在试剂和仪器方面还有一些差距。第二点差别则是人,“美国人员的流动性是比较大的,比如说拿到一个NIH的项目,这里面接近40%甚至50%的经费用来给人的,是聘人,国内这部分做不到。”在这一情况下,国外的PI组建团队相对迅速,而国内则更为艰难。
王伟同时强调国内的优势,学生的质量、成长起来的PI人才、自然科学基金委
和国家科技部等支持、国家基础研发投入的增加,“我感觉离世界一流强国的差距越来越小。”
周南嘉提到科研思路的差异,“当时我们做一个试验不计后果,我们愿意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它可能发不了文章或者肯定发不了文章,这个结果未必是不好的,但是大家愿意去做,纯属好奇心驱动。”这同样明显地体现在科研人员随后的择业中,同学中的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过去的2020年,周南嘉创立了西湖未来智造(杭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微纳精度的三维精密制造技术,能实现百纳米到10微米的打印,用于集成电路领域。
“我回国之后也非常希望把这个科研思路带回国内,但是国内的学生对完全创新性、无人区的事情还有一些困难,大家可能还是更在乎工作多少时间能做完,能不能发文章,能不能毕业,都是一些眼前的事情,没有看到远。”周南嘉表示,西湖大学,包括他自己,都希望能够改变这些。
王美佳是泰国人,博士后之后在上海大学工作,至今在上海已经12年,她感受的是中国人的友好和热情,“在这里很好,学生比较喜欢问,也比较喜欢帮忙。”她同时也感受到另一点,“但是有一点不一样,大家看到每个地方都很挤,做试验也很挤。如果他们想要自己管自己学习,这很难,有的大学可能可以做到。我在泰国,可能自己去思考的地方都很大,写文章都可以,还可以有放松的地方喝茶、喝咖啡,这样的地方在外国比较多,在中国不太多,我们人多,地方不够,还需要挤一挤。这是国内和国外不一样的地方,但我还是喜欢。”
郑雷在美国只学习了一年,他通过视频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道,“总体上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是感觉国内的科研人员投入的时间更多,能力更加全面一些。国外科研人员合作的效率更高,相对来说保障人员的界限会更加的明显一些。”
他进一步提到,国际领先或者是学科成熟的学校,不管是从设备、场所还有经费来说都比国内优越,“但是国内目前这些年发展的很快,我们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中的投入也非常大,也期待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作为科技管理人员,李昕则谈到,目前国内科研硬件环境和国外差距已经比较小,但是软件环境和国外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我们要更多地偏向于以兴趣为驱动,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进入了无人区,如果总是觉得哪些领域比较好发,永远跟着人家背后走,就做不出更多好的成绩。”除青年科学家需要如此之外,他同时强调我们需要有好的科研机构或者好的环境,“促使青年科学家容忍失败和鼓励创新的环境。”
李昕同时谈及国内在另外一方面尚有很多改进的余地。“我个人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感觉到国外跨学科的合作,跨学科、跨机构、跨文化、跨国的合作比较多。”他希望国内科研领域未来更加的国际化,“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团队进行合作,这样科研效率可能会更高一些。”
疫情改变了什么?
COVID-19疫情至今仍在全球肆虐,这场持续了一年多的大流行对全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也不例外。
周南嘉在疫情之后再没出国交流过。但他提到,从学术上的交流来说,其实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有很多完全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沟通。”从其在国内交流的经验来说,因为要准备创业,在疫情之前他全国各地到处跑,每周会花不少时间都在路上,“但是后来疫情一来,发现没法出差了,我们的沟通方式反而更有效了。”
周南嘉还感受到和以往不一样的是,用视频的方式发起线上讨论,加入的人比此前线下能找到的人多,“这个可能跟我们中国人比较内敛的性格有关,以前找不到的人现在都能找到了,一下子就可以几十个人在线上讨论,这种沟通方式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个人感觉反而比疫情之前更方便了。”
王美佳有类似感受,“以前合作的时候只有老师教给老师,现在学生可以一起参会,可以和老师一起搞懂,学生也可以问很好的问题,以前他们没有机会问问题,但是现在学生也可以问问题,他们也不再感到害羞。”
视频端的郑雷显然更有发言权,“对于我来说可以减少通勤,或者碰到极端条件之下还可以坐在一起交流,同时也可以减少中间的成本。对于科研交流来说,我觉得这块是非常方便的。”但对于沟通来说,郑雷认为一些现场的感受线上仍然无法带来。
此外,对于教育,他认为线上教育现在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尤其在疫情期间,很好地弥补了线下课堂教育的不便。“但是对于线上教育来说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说网课带来的一些弊端,对于学生的监管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这是一个转变的过程。”
王伟也同样提到后疫情时代的交流方式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作为一个科研人员,他最希望自己花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跟学生在一起。线上交流效率更高,而且减少了科研人员很多用于开会的时间。
但他也感受到面对面的交流减少带来的弊端。王伟提到曾经的一段经历,“心脏再生领域在过去十年有一个争议,就是心脏里面是否有自己固有的干细胞,当时我也是做这个方面的工作,有很大争议的时候怎么办?”他曾经到另外一个实验室和另外一个博士后,两个人在同一个细胞间里用一样的东西做同样的事情,去证明到底谁的观点正确。“我们现在不能面对面的交流,也不能在一个实验室,利用别人的东西做重复的工作,这个就比较难,也会带来挑战。”
李昕也谈到,确实大家都觉得科研和教学在疫情前后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监测了一些数据,疫情期间国际交流合作也没有停,各种各样的会议、合作研究,特别是在生物医药领域反而是加强了。”他同时强调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也就是开放获取,“论文将来有一个爆发性的增长,我预计将来在后疫情时代,国内和国际的交流互动,各种各样的技术还会更多一些,大家也可以更好的利用ICT的技术提高科研合作的效率。”(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讨论嘉宾包括科技部外国专家服务司副司长李昕,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科室副主任王伟,西湖未来智造创始人、西湖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浙江省3D微纳加工与表征重点实验室周南嘉,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后郑雷,上海大学理学院纳米中心副教授Maitarad Phornphimon。
![](http://img.lwgzc.com/d/newimages/202312/01/153.jpeg)
飞机被取消的郑雷无法抵达论坛现场,视频另一端的他认为,后疫情时代科研交流更为便利,自己显然已经证明了一点。但他同时提到,线下交流仍能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而利用网课等方式进行线上教育也存在着一定弊端。
作为科技管理人员,李昕在现场则谈到,确实大家都觉得科研和教学在疫情前后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监测了一些数据,疫情期间国际交流合作也没有停,各种各样的会议、合作研究,特别是在生物医药领域反而是加强了。”他同时强调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也就是开放获取,预计论文将来有一个爆发性的增长。
国内外科研环境有何差异?
上述学者都有着海外留学背景,时间或长或短,将科研战场扎根于国内之后,他们对国内外科研环境的差异也都有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王伟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其余2008年-2010年间在美国做了3年博士后,回国至今已有十余年。“问到国内外科研环境上的差别,我直观只能感受到我自己这个比较小领域的差别。”
他提到两方面差别。第一个是物的差别,“就是我们做科研的材料,比如仪器、试剂和动物,我们做医学研究中必然会用到动物,动物有制作的速度和标准。”他认为,和美国相比,最近十几年以来我们生物进展非常大,但是在试剂和仪器方面还有一些差距。第二点差别则是人,“美国人员的流动性是比较大的,比如说拿到一个NIH的项目,这里面接近40%甚至50%的经费用来给人的,是聘人,国内这部分做不到。”在这一情况下,国外的PI组建团队相对迅速,而国内则更为艰难。
王伟同时强调国内的优势,学生的质量、成长起来的PI人才、自然科学基金委
和国家科技部等支持、国家基础研发投入的增加,“我感觉离世界一流强国的差距越来越小。”
周南嘉提到科研思路的差异,“当时我们做一个试验不计后果,我们愿意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它可能发不了文章或者肯定发不了文章,这个结果未必是不好的,但是大家愿意去做,纯属好奇心驱动。”这同样明显地体现在科研人员随后的择业中,同学中的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过去的2020年,周南嘉创立了西湖未来智造(杭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微纳精度的三维精密制造技术,能实现百纳米到10微米的打印,用于集成电路领域。
“我回国之后也非常希望把这个科研思路带回国内,但是国内的学生对完全创新性、无人区的事情还有一些困难,大家可能还是更在乎工作多少时间能做完,能不能发文章,能不能毕业,都是一些眼前的事情,没有看到远。”周南嘉表示,西湖大学,包括他自己,都希望能够改变这些。
王美佳是泰国人,博士后之后在上海大学工作,至今在上海已经12年,她感受的是中国人的友好和热情,“在这里很好,学生比较喜欢问,也比较喜欢帮忙。”她同时也感受到另一点,“但是有一点不一样,大家看到每个地方都很挤,做试验也很挤。如果他们想要自己管自己学习,这很难,有的大学可能可以做到。我在泰国,可能自己去思考的地方都很大,写文章都可以,还可以有放松的地方喝茶、喝咖啡,这样的地方在外国比较多,在中国不太多,我们人多,地方不够,还需要挤一挤。这是国内和国外不一样的地方,但我还是喜欢。”
郑雷在美国只学习了一年,他通过视频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道,“总体上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是感觉国内的科研人员投入的时间更多,能力更加全面一些。国外科研人员合作的效率更高,相对来说保障人员的界限会更加的明显一些。”
他进一步提到,国际领先或者是学科成熟的学校,不管是从设备、场所还有经费来说都比国内优越,“但是国内目前这些年发展的很快,我们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中的投入也非常大,也期待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作为科技管理人员,李昕则谈到,目前国内科研硬件环境和国外差距已经比较小,但是软件环境和国外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我们要更多地偏向于以兴趣为驱动,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进入了无人区,如果总是觉得哪些领域比较好发,永远跟着人家背后走,就做不出更多好的成绩。”除青年科学家需要如此之外,他同时强调我们需要有好的科研机构或者好的环境,“促使青年科学家容忍失败和鼓励创新的环境。”
李昕同时谈及国内在另外一方面尚有很多改进的余地。“我个人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感觉到国外跨学科的合作,跨学科、跨机构、跨文化、跨国的合作比较多。”他希望国内科研领域未来更加的国际化,“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团队进行合作,这样科研效率可能会更高一些。”
疫情改变了什么?
COVID-19疫情至今仍在全球肆虐,这场持续了一年多的大流行对全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也不例外。
周南嘉在疫情之后再没出国交流过。但他提到,从学术上的交流来说,其实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有很多完全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沟通。”从其在国内交流的经验来说,因为要准备创业,在疫情之前他全国各地到处跑,每周会花不少时间都在路上,“但是后来疫情一来,发现没法出差了,我们的沟通方式反而更有效了。”
周南嘉还感受到和以往不一样的是,用视频的方式发起线上讨论,加入的人比此前线下能找到的人多,“这个可能跟我们中国人比较内敛的性格有关,以前找不到的人现在都能找到了,一下子就可以几十个人在线上讨论,这种沟通方式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个人感觉反而比疫情之前更方便了。”
王美佳有类似感受,“以前合作的时候只有老师教给老师,现在学生可以一起参会,可以和老师一起搞懂,学生也可以问很好的问题,以前他们没有机会问问题,但是现在学生也可以问问题,他们也不再感到害羞。”
视频端的郑雷显然更有发言权,“对于我来说可以减少通勤,或者碰到极端条件之下还可以坐在一起交流,同时也可以减少中间的成本。对于科研交流来说,我觉得这块是非常方便的。”但对于沟通来说,郑雷认为一些现场的感受线上仍然无法带来。
此外,对于教育,他认为线上教育现在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尤其在疫情期间,很好地弥补了线下课堂教育的不便。“但是对于线上教育来说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说网课带来的一些弊端,对于学生的监管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这是一个转变的过程。”
王伟也同样提到后疫情时代的交流方式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作为一个科研人员,他最希望自己花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跟学生在一起。线上交流效率更高,而且减少了科研人员很多用于开会的时间。
但他也感受到面对面的交流减少带来的弊端。王伟提到曾经的一段经历,“心脏再生领域在过去十年有一个争议,就是心脏里面是否有自己固有的干细胞,当时我也是做这个方面的工作,有很大争议的时候怎么办?”他曾经到另外一个实验室和另外一个博士后,两个人在同一个细胞间里用一样的东西做同样的事情,去证明到底谁的观点正确。“我们现在不能面对面的交流,也不能在一个实验室,利用别人的东西做重复的工作,这个就比较难,也会带来挑战。”
李昕也谈到,确实大家都觉得科研和教学在疫情前后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监测了一些数据,疫情期间国际交流合作也没有停,各种各样的会议、合作研究,特别是在生物医药领域反而是加强了。”他同时强调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也就是开放获取,“论文将来有一个爆发性的增长,我预计将来在后疫情时代,国内和国际的交流互动,各种各样的技术还会更多一些,大家也可以更好的利用ICT的技术提高科研合作的效率。”(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热门手游下载
天天绕圈圈游戏 1.2.5 安卓版
加查海关与咖啡游戏 1.1.0 安卓版
大吉普越野驾驶游戏 1.0.4 安卓版
沙盒星球建造游戏 1.5.0 安卓版
秘堡埃德兰Elderand游戏 1.3.8 安卓版
地铁跑酷暗红双旦版 3.5.0 安卓版
跨越奔跑大师游戏 0.1 安卓版
Robot Warfare手机版 0.4.1 安卓版
地铁跑酷playmods版 3.18.2 安卓版
我想成为影之强者游戏 1.11.1 官方版
gachalife2最新版 0.92 安卓版
航梦游戏编辑器最新版 1.0.6.8 安卓版
喵星人入侵者游戏 1.0 安卓版
地铁跑酷黑白水下城魔改版本 3.9.0 安卓版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 1 小米手环充电没反应怎么办 小米手环无法充电解决方法
- 2 20余科学家发文称新冠病毒不可能是人为制造,专访第一作者
- 3 深圳灵明光子发布自主研发3D传感芯片,初步具备量产能力
- 4 万乘基因发布高通量单细胞测序仪,打破海外垄断国内市场现状
- 5 中国科学家提出一种新型固态原子钟方案,更适于实际应用
- 6 中国首个原创抗体偶联药物“出海”:交易额创纪录26亿美元
- 7 小米手环2闹钟怎么关闭 闹钟每隔10分钟就响一次解决方法
- 8 为何飞了这么久才到?落火之后做什么?设计师揭秘天问一号
- 9 这家上海机器人公司凭啥拿下丰田大单?背后有40年研发基因
- 10 科技部等多部门: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热门手游推荐
换一批
- 1
芭比公主宠物城堡游戏 1.9 安卓版
- 2
死神之影2游戏 0.42.0 安卓版
- 3
地铁跑酷忘忧10.0原神启动 安卓版
- 4
跨越奔跑大师游戏 0.1 安卓版
- 5
挂机小铁匠游戏 122 安卓版
- 6
咸鱼大翻身游戏 1.18397 安卓版
- 7
灵魂潮汐手游 0.45.3 安卓版
- 8
烤鱼大师小游戏 1.0.0 手机版
- 9
旋转陀螺多人对战游戏 1.3.1 安卓版
- 10
Escapist游戏 1.1 安卓版
- 1
开心消消乐赚钱版下载
- 2
Minecraft我的世界基岩版正版免费下载
- 3
暴力沙盒仇恨最新版2023
- 4
疯狂扯丝袜
- 5
黑暗密语2内置作弊菜单 1.0.0 安卓版
- 6
爆笑虫子大冒险内购版
- 7
姚记捕鱼
- 8
秘密邻居中文版
- 9
班班幼儿园手机版
- 10
千炮狂鲨